第三章 雪狼(1/3)

作品:《大宋第一废柴神童

( z)

踏莎行 第三章 雪狼 三千里表舅管家走后,方爹方娘就开始脚不沾地,紧锣密鼓的张罗起来。竹编的书箱子,压床板的一盒子笔墨,一叠有些泛黄的纸张,一一被像宝贝一般惊喜的收拾到一处,生恐不妥当。

方仲永看着这一幕,逗比本性的他竟感到鼻头有些发酸。

一切显然是爹娘和原来的仲永渴望已久的,贪慕已久的。或许更多时候,四处献诗,未必是为了几文钱的邀赏,而是谋一个可以给富家娃伴读的机会,谋一个对得起天分二字的机会罢了。

看那排手制湘妃竹书架子上的各种收集,更多的,是技能农桑的学问,并非不想,而是方仲永原本身子的主人,就是极了解生活现实的人,压在床下的笔墨,是理想的渴慕,而摆在架上的技术,是现实的争取。或也因此,历史上的他虽则最终依旧做了农民,却也是寿数颇长,一生安然的人吧。

方嫂去厨房灶好了饭,方仲永则被爹娘打发去里间洗澡,说这是个讲究,明天第一回正式拜先生,可不能少了礼数。

大樟木桶里清净的水,方仲永第一次这样仔细的打量这具身体。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身量还没有长成,略略有些瘦削。白净细腻的皮肤,只在胸正中留下了出痘时留下的两个小小痘疤,肩胛开阔平展,锁骨若隐若现,四肢颀长。水波清澈中,庞眉青眼,藏着一种不合乎年纪的隐隐锋芒。

方仲永坐进浴桶里,热腾腾的水暖的身子极是舒服。他长舒一口气,酣然寻思此间的历史。

金溪所在江南西道自古直至现代,皆是科举重镇,高考大省,人才济济,竞争激烈。除了偶尔的匪患,在此处,绝无西北边陲的种种烽火和蛮子的入侵骚扰,以至于摆不下一张书桌的无奈情形。实是人心思定。耕读传家。

宋代科举弥录滕封,举业严格,大儒云集,天子亲自下诏赋诗,使天下生民皆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东华唱名,榜下捉婿,“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一个个流传后世的故事,无比彰显着这个时代,读书无与伦比的价值和性价比。

赵匡胤同志自己身为唐末军阀混战中突出重围的一枚逆袭成功者,对军阀割据的种种弊端,进行了矫枉过正,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漏过一个的改革:重文轻武,兵将分离,揽匪从军,兵匪不分……种种避免内乱的改革,导致了最终大宋王朝终其一生被落后的蛮子揍得和三孙子一样,但也同样造就了璀璨的文化时代

——没有哪个时代的君王能臣,可以与大宋的昏君佞臣们,在文化修养,书法绘画,音律技巧,艺术品位上一较高下,即便魏晋风流,亦不可及此。

为何?因为宋代的士大夫,是独一无二因着文化有了免死金牌的一群人:

他们不必害怕清朝那样,整个家族因着言语不慎,连同七姑八姨一并遭殃,流血成河的文字狱;不必担忧明朝那样犯上进言就直接脱了裤子打屁.股,不打点好飞鱼服们很容易被当场打死的廷杖;他们不用忧虑两晋隋唐的门阀举荐,必须四处求名,非扬名天下者无法得到进阶之机。

一朝东华门唱名,位极人臣,不过是进退而已,即便监军临阵脱逃,文官亦不轻易加罪——这个对举业的崇拜做到奇葩极端,悲喜交集的时代,或许,举业,于方仲永这样的人,确是一条值得期待的道路,至于如何搞定那位自己即将伴读的柴少爷呢?

当也不至太难吧。好歹两世为人,纵然人在屋檐下,终归那少爷,也是个孩子不是,胡萝卜加大棒槌,略作筹谋,总不至于被废了……

方仲永正想着,却听得门外人声嘈杂,于是赶忙取过旁边破旧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宋第一废柴神童 最新章节第三章 雪狼,网址:https://www.6s6s.net/1463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