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八十三章 入场(2/3)

作品:《脸谱下的大明

多余的蜡烛,还有个忘了带油纸,甚至还有个居然没带墨。

钱渊倒是不以为意,前世和交警队的兄弟聊天,他们每年高考都能碰到忘记带准考证的考生。

“犹记得大年初一,整日搓麻,一把都没胡,虞臣兄仍面不改色……”钱渊笑着将一块徽墨塞过去。

“奔马迎面大风摧树,犹安然若素,展才有此能,愚兄不及。”陶大临苦笑着接过徽墨,一触就知道这是块好墨,也没推辞,只拱了拱手。

陶大临给钱渊留下的印象很深,他前世不知道这个名字,但这个人是最早离开麻将桌的,大年初二就开始专心备考,那时候陈有年那些人还在没日没夜的搓麻呢。

其实会稽陶家是能和余姚孙家相提并论的,历史上陶大临本人是这一科的榜眼,他祖父陶谐是浙江解元,弘治年间进士,官至两广总督。

陶大临的父亲虽然只是个举人,但兄长陶承学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侄儿陶望龄万历年间会试第一,殿试探花郎。

眼看时间差不多了,那边马管事领着仆役拎着几锅刚出炉的茶叶蛋过来,用小袋子装上一一分发下去,这是给他们等入考场之前吃的,如果运气不好,要一直等到中午才能入场。

一切都准备妥当后,一行人拜别送出府的钱铮,上了马车径直去了贡院。

每三年一次会试,京城在组织方面比地方上要强得多,这也是必然的,毕竟京城可以调动的资源要多得多。

这次钱渊运气不错,排在最前面的是山东考生,其次是陕西考生,再次就是南直隶。

南直隶的考生自然是最多的,毕竟十八府洲呢,而且半数以上都是文人辈出,其中钱渊自然是最显眼的,当然不是因为他是钱渊,而是因为他背着的那个大箱子,太惹人注意了。

一步一步往前挪着,钱渊冷不丁看见前面的潘允端,忍不住吐槽道:“特娘的,真是个牛人!”

潘允端这厮的箱子算不上大,但手上居然拎着一个锅……钱渊很熟悉,那是随园出产的紫铜锅,专门用来吃火锅的!

这厮居然想在贡院里吃火锅!?

搜检官明显也被镇住了,把紫铜锅反反复复来来回回的看了好几遍,又从潘允端箱子里找出什么生白菜、豆腐、蛋饺、牛羊肉……距离不远的钱渊眼尖还看见有毛肚。

潘允端笑呵呵的解释,他是无所谓的,和父亲潘恩醉心仕途不同,他是个随遇而安,讲究享受的人,不然也不会早早致仕,花了二十多年修建留园了。

可能是有潘允端珠玉在前,钱渊基本上没受什么刁难就入了场,当然了,在此之前还要受士兵的贴身搜检。

三日前就知道了考场号,钱渊顺利的找到号房,点了根蜡烛仔仔细细查了遍。

啧啧,这次运气没乡试时候好,墙壁上有不下三道裂缝,地上灰尘都能踩出脚印了,蜘蛛网在屋顶密密麻麻,也不知道下雨会不会漏水。

钱渊叹了口气,只能在心里安慰自己,还好自己是治《春秋》,不是治《尚书》,至少分了个砖瓦房。

没办法,先去抢了水,打扫卫生,又用油纸将墙壁裂缝堵上,再将特制的油伞打起来撑着天花板,忙完之后考卷也下来了。

钱渊不忙着答卷,先将煤炉点上,烧了点热水暖暖身子,又把被褥垫在号板上,把箱子扛进来当桌子用。

经过乡试的锤炼,钱渊一系列的步骤有条不紊……外面的兵丁都在心里琢磨,看起来年纪不大,怎么经验这么丰富?

今天整个北京城从半夜就开始苏醒,徐府也不例外,虽然徐家下一代,再下一代,别说举人,连个秀才都没有。

小七好气又好笑的看着晴雯、袭人虔诚的跪在蒲团上,双手捧着点燃的香,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脸谱下的大明 最新章节第两百八十三章 入场,网址:https://www.6s6s.net/172581/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