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与民易田(2/3)

作品:《太平血

一个村的百姓的确因为农田被占用而涉及易田,起初当地县衙的确准备了同样的好田和该村百姓相易,但后来那片田地却因为被户部划拨给一家民间纺织厂做了厂房,最后和该村百姓相易的田地的确是次一等的田地,不过当时的昆山县衙特意每亩多补助了一些钱给百姓,却没想到会被报纸报了出来。而那一家纺织厂现在成了昆山县最大的财源收入,似乎没有人觉得不妥。

而郁松年毫不客气的在报纸上抨击苏福当局,称“与民易田,为饱官府公利而失信于民,虽多有银两贴补,然现有次田产出难以糊民之口,虽得物而失信用,亦无所用矣。”

萧云贵很佩服郁松年的吹毛求疵,不过左宗棠却说郁公这是好意,他是在提醒太平军,不论如何,太平军都是叛军,要行新政也好,要立国也好,首先便是要取信于民,易田之事虽小,但却关乎官府的信誉问题,同时还牵扯着公利和私利的问题,也不能轻视对待。

最后西殿花了一笔钱收购附近一家士绅的好田把该村百姓的田地换了回来,也没有追缴那笔补助银子,用官府的话来说是国家赔偿给他们的。同时,昆山各级涉及此事的官员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这个事件在苏褔省引起了轩然大波,千百年来何时见过与民守信如斯的官府?经过此事,民间更加拥护新政,对待官府的看法也在转变,太平军的声望不降反升了。

是以苏褔省的民间报纸开始发挥作用,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之后,民间各种阶层和团体也开始尝试着办自己的报纸,于是苏褔省就诞生了第一批民间的新闻记者。

通车典礼上,西王和各国公使剪彩的形象被西方记者用黑白照相机拍摄下来,两个多月后。《泰晤士报》用头版报道了这个事件,报纸上称西王是东方的威尔士亲王,这明显是没搞清楚西王和天京那几位王爷的关系。

而上海和苏州的国人记者们却非常羡慕西方同行们手中的装备,照相机能够记录下画面,那是非常直观而神奇的机器,于是随后各家报纸开始了对照相机的引进,更加促进了新闻业的发展。

当蒸汽机火车轰鸣着缓缓驶出苏州车站的时候,整个典礼现场欢声雷动。就连天京方面派来观礼的顶天侯陈承瑢也非常惊骇,此铁牛食黑炭吐浓烟,力有千钧。可日行千里而不辍。同样的,军民百姓们也非常惊骇于此物,沿途火车所过之地,甚至有民众焚香祭拜,称此物为神兽。虽然此后各家报纸纷纷刊登火车的专栏。对民间这种迷信而无知的想法进行纠正,但却收效甚微。看来要让百姓们熟悉此物之后。才能慢慢让他们明白这是科的产物了,而目前让百姓们当火车是神兽也没什么坏处,至少没人敢去破坏火车了。

西王和各国公使、贵宾自然成为第一批乘客,西王提早就邀请各国公使到苏州做客,典礼结束后,他们直接就坐上火车前往上海。俄国公使图日科夫一行来到了上海。准备进行远东战区的谈判,作为战败国,他在等待进行远东的谈判。包令和布隆布尔两只老狐狸也了一手,他们把图日科夫晾在上海。自己跑到苏州参加苏沪铁路的落成典礼,自然是想让图日科夫多受几天的煎熬。

和铁路同时落成的还有苏州到上海的电报线路,电报线路的飞线是沿着苏沪铁路一侧展开,虽然电报线路架设较为简单,按理说应该比铁路更早完成,但根据经验,电报飞线还是跟着铁路沿线铺设较好,方便检修和维护,而且还能减低一些成本。铁路沿线的巡视员就可以兼职做电报线路巡视员,萧云贵还是比较担心电报飞线会三天两头被人给剪断,毕竟这种怪异的东西还是非常吸引国人的好奇心。木头的电线杆子上挂着几条线,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有可能好奇的研究一下,难保电报线不会受到破坏。所以沿着铁路铺设电报线就成了不二选择,到目前来看,还没有人注意到这些飞线,人们都去膜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太平血 最新章节第三百九十一章 与民易田,网址:https://www.6s6s.net/3591/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