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斗折(二)(2/3)

作品:《蚍蜉传

动众的自己抢了他的指挥权,钱谦益则是对自己的郑家不了解不想贸然合作,至于高弘图,一来听从钱谦益的指示,二来也想把荷包捂得紧些。

“不碍事、不碍事,郑某岂能强人所难。”出乎左梦庚等人意料,郑芝龙反而笑了起来。

“这......”众人面面相觑,均不晓得郑芝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实不相瞒,王爷自知此次出兵仓促,怕给诸位带来不便,已有定计。”

“愿闻其详。”

“我郑家兵马皆为水军,行军打仗唯恃坚船利炮而已。左侯爷出兵向北,必走陆路,可我郑家舰船底下没长脚,不好随征,故而想从水路北上,独自开辟一块战场。”

“从水路北上,是走海路吗?”金声桓问道。

“正是。”郑鸿逵点点头,“左侯爷要去山东、北直隶,我郑家虽走的路不同,但从东南出海,同样可以抵达。且水陆并进,避免沿途壅塞损耗,也能起到奇兵的作用。”

“原来如此,从南京解缆沿江出海折向北,去山东登、莱沿海,要是顺利,速度恐怕还在左侯爷之上。”钱谦益抚须缓言。郑芝龙这个主意很好,既具备战略主动性,也避免了朝廷内部兵马之间的权力纷争。

“对,但我军兵力不足,还是以辅助左侯爷为主。”郑芝龙朝左梦庚微微一笑,“因此出海之后,并不立刻去山东,而是先向东北,去倭国。这条线路我军熟悉,十分稳妥,而且我军在倭国也有据点补给。等到了那里,再视情况行动。”

明朝立国之初定都南京,从南京出船与朝鲜往来的海路曲折艰险,事故频发。洪武五年朝鲜方面送一百多人来南京国子监就学,不料中途都死于海难。朱元璋知道后便钦定两国为安全起见,无需频繁来往。后来等明朝平定辽东地区,与朝鲜的往来就多走辽东陆路,南京出发的这条海路逐渐无人问津。

“那么后勤补给......”高弘图插嘴道。

郑鸿逵回道:“这个就无需诸位费心了。我郑家在海上经年,出海哪能不自备粮饷,真当那些大船巨舰的仓房都是摆设?”

众人皆笑,笑的原因却不尽相同。

左梦庚这时道:“几位不知道,前两日我收到宁南王来信,让我这次发兵提防着点儿鞑子。说鞑子攻占北京,绝非嘴上说的那样是为我大明帮忙,而是别有企图。我又听说鞑子的家在北方,南安王从海路走,可以到吗?”

郑芝龙微微点头道:“能到,从倭国出发,无论去关外还是山东,都是可行的。但是鞑子的老家在关外腹地,船队未必能直达,最稳当的路线当是从倭国的平户出发,过对马岛先到朝鲜国的东莱都护府,再走水路或陆路去到鞑子老家。”

郑鸿逵讶然道:“宁南王要打鞑子?”

左梦庚靠在椅子,悠闲道:“那倒没有,只不过人人皆知,鞑子不是什么好东西,他若敢窃占我大明帝都,甭管他什么来路,照打不误。”

高弘图沉声说道:“近来北方塘报迭至,多有关鞑子分兵侵占我大明土地的事。朝廷目前虽未明示要打鞑子,但以此趋势下去,驱逐鞑虏就在眼前。”

钱谦益道:“圣上近来下旨,要我等组织使团去鞑子那边交涉,探其虚实。大概下月上中旬即将以左大人为首,备礼携书,前往北京。”说着与阁臣之一、礼部尚书姜曰广对视一眼。他这里提到的“左大人”乃是当前应天安庆等处巡抚左懋第。左懋第的母亲近期在北京去世,左懋第便想借着出使同时处理母亲后事。

左梦庚道:“正好随我军一并出发,同行还有个周全。”又道,“左大人与我本家,就认个亲戚又何妨?”说着哈哈笑将起来,笑了片刻见无人应和,也就索然无味闭上了嘴。

高弘图说道:“本官听闻朝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蚍蜉传 最新章节42斗折(二),网址:https://www.6s6s.net/36142/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