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十一章 天命(3/3)

作品:《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于耕地所至。想要治理黄河,只有一策可行,自黄河源头起,沿途所有支流与主流一起退耕还林,退山还林,退牧还林,一百年后,黄河水清,便不会再有危害。”

说完后自己摇头。

这是不可能的,不要说黄河有许多河段在吐蕃与西夏境内,就说宋朝。

宋朝面积有可能还不及后来的印度,就这点可怜巴巴的面积,还有三分之一朝廷不能控制,却养活着史上最多的人口,争田争到大海去了,况且河边之地,那都是优良的耕地与牧场,一旦放弃,得解决多少百姓的饭碗?

不但在宋朝不可能,往后那一朝一代都不可能做到这一条。只能说多植树,会减少一些泥沙量,例如当初治理三白渠时,多植树,郑朗甚至在泾水上游许多荒山不惜重金植了一批树林。泾水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不可能起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可这些年泥沙量并没有增加。未增加,就已有了效果。但效果太慢了,而且有的百姓自己也不自觉,看到树木长大,开始乱伐,当柴禾烧,禁之不绝。

赵祯忽然问了一句:“为何?”

不服啊。

郑朗讲科学,赵祯不讲科学,他讲老天。

看到郑朗连番命令下达,处理迅速,效率之快,自开国以来未曾有过,他越发感慨万千。例如去年大灾害,中书拖拖拉拉,吵吵闹闹,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比。臣不可谓不贤也。

自己也算是小心谨慎,不能说是昏君。

可老天还降下这场灾难,为什么?

问得莫明其妙,可四人全知道他问的是什么,然没有一个人能回答。

这肯定与失德无关。

但问题出在哪儿?

郑朗也是无语,此次决堤并没有结束,后面接二连三的还有数次大规模的决堤。黄河水势稍稍平稳,又来了侬智高,以及其他诸蛮反叛。纵观赵祯朝,几乎就没有安生过。

这可以说是史上最好的朝代,皇上仁爱,无几人君及之,人才济济,不但出现许多文学大家,也出现许多治世能臣,但天灾[***],使得赵祯朝在史上最终只留下一个灰暗的背影。

难道这就是天命?
本章已完成!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最新章节六百十一章 天命,网址:https://www.6s6s.net/53574/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