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 代新人换旧人 【4000字二合大章】(2/3)

作品:《寒门首辅

百姓已经不事农桑,改做他行。这一改革避免不了阵痛,但只要挨过去就会对综合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与其一直被粮税折磨还不如狠狠一刀切下去来的痛快。当然,直接征收银两也有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容易囤货居奇,容易闹粮荒。故而谢慎并没有强行规定必须缴纳银两,而是让百姓们自由选择,可以交粮也可以交银。这样一来就趋于一种平衡,闹粮荒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不过谢慎新政中有一点却是和张江陵的一条鞭法一致,那就是用交银替代徭役。这一部分由朝廷拨银雇佣职业役工来做,算是社会分工的细化。对这一点老百姓自然是举双手赞成的。徭役太苦了,而且征发是随时的。有时正是农忙却要征发徭役修筑河堤,你是去还是不去?去吧没人在地头劳作。不去吧是拒绝徭役,是要被拿到官府大板子打屁股的。现在好了,朝廷规定你只要出一份银子就可以免除徭役,由专门的杂役来做,百姓们自然拍手称快。当然这也有问题,那就是全国杂役有限。如果遇到大的工程,仅仅靠现有的杂役是不可能完成的。这时候便需要临时征募。不过朝廷对这部分征募者也是发银钱的。等于特殊情况下百姓从之前的无偿白干变成了有偿劳动,心里肯定平衡了许多。乍一看来,谢慎的新政脑洞大开,其实都是根据实情制定的十分务实。百姓们从抵触到接受,再到欢迎也体现了心态变化的过程。............大明朝从来不缺少夸夸其谈的清流,但却太缺能够塌下心来好好做事的实干家了。这也是张居正能够获得那么高历史地位的原因。当然谢慎不会走张居正的老路,要想新政能够推行下去独揽大权是行不通的。至少要让朱厚照在改革中扮演举足轻重的作用。唯有如此,年轻的天子才会有**继续改革下去。这当然也是心理学的范畴了,政治本身就是不断博弈不断妥协。只有一方受益,是不可能长久的。改革家要有坚定的决心。改革家同样要有一套用的趁手的班底。谢慎现在可以倚重的人不多,也就是王守仁、顾鼎臣、唐寅三人耳。但只要这三人能够各司其职还是能够应付可能出现的麻烦的。人其实是一种十分奇特古怪的生物。往往前一刻还坚持一种见解,但经过某事后态度会发生极大的转变。就比如之前推广种植的玉米、土豆。在推行之前,上至百官下至百姓反对之声不绝于耳。可是谢慎坚持推行,秋收之后所有人都傻了。这种新的粮食实在是太高产了,味道还不赖,不种植岂不是对不起自己?谢慎其实更多的充当的是一个引导者角色,给大明指引一条最适合的道路。但是这个角色同时很危险,必须小心反对者的反攻倒算,毕竟得罪了太多既得利益者,被合而击之也未可知。谢慎既然致力于改革就已经下定了决心。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家人。所以他绝不能失败,绝不能有危险,不然他最珍爱的家人的性命都会受到影响。如今王守仁被提拔为兵部尚书,顾鼎臣是次辅兼着户部尚书。谢慎是首辅,同时兼着吏部尚书。唐寅则是礼部左侍郎。六部中最重要的四部都是自己人,推行新政自然不会有太多掣肘的地方。至于刑部和工部倒是没有自己人,不过这两个地方都不是最紧要的部门并无大碍。这日朝议过后,朱厚照留下了谢慎、顾鼎臣、唐寅、王守仁还有工部尚书刘冉。天子十分关心陵寝的修建一事。登基之初就命令工部前去勘察。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帝陵的修建工作一度搁置。现在一切步入正轨,朱厚照自然又想起了这事,招来内阁班子前来询问。在场五人现在全部是阁臣。处了谢慎和顾鼎臣外,其余都是群辅。按照入阁时间来排,王守仁早于刘冉,刘冉早于唐寅。但实际上三人都未加大学士头衔,只是参预机务。朱厚照清了清嗓子道:“刘卿啊,陵寝修建现在进展如何了?”陵寝修建自然是工部的活,刘冉责无旁贷。他冲朱厚照拱手行礼道:“回禀陛下,地宫已经修建好了正殿,中殿,后殿。现在只剩下左右两配殿了。”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寒门首辅 最新章节第五百七十三章 代新人换旧人 【4000字二合大章】,网址:https://www.6s6s.net/54312/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