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会盟(2/5)

作品:《军阀治世

;蒙古人的铠甲很少,力量又非常分散,而且战术已经过时了,现在的蒙古人已经是过气了。&;&;&;&;常常一个营六百多人,便能够扫荡一个小部落,虽然无法全歼,但将蒙古人的牛羊抢过来却是轻松得很。&;&;&;&;步兵虽然很难全歼那些蒙古人,但特点就是稳重,专业的辎重部队可以护送着俘虏的女人和牛羊撤往后方,那些逃散的蒙古人就算是神出鬼没的在后方乱窜,也造不成什么威胁。&;&;&;&;辎重部队有炮有枪,虽然士兵战斗力不是很高,但对付蒙古人却是绰绰有余,在草原这样视野开阔的地形,蒙古人在远处出现时便能提早发现。&;&;&;&;在后方乱窜的蒙古人大多都是被打散了,力量并不强,对山东军的后勤构不成什么威胁。&;&;&;&;辎重部队和工兵部队则在后方,前面一路打,他们就在后面一路造棱堡和碉堡,棱堡的建造地点选在了山西西北部的呼和浩特地区。&;&;&;&;西部就是河套平原,由土默特占据,山东军暂时还没往西打,而是先清理东部,也就是后世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内蒙古东部靠近海洋,空气更湿润,降水量也更多,所以东部几乎没有什么沙漠地区,最多也就是一些小沙丘,上面的植被也较多。&;&;&;&;例如后世的科尔沁沙地,这个年代还没出现。&;&;&;&;辽代的科尔沁沙地仍然是土地肥沃、水量充沛的地区。辽王朝充分利用了这片土地设立了一些州县,科尔沁沙地上第一次出现了农田蔽野、道路纵横、城廓相望的景象。随着沙地区域开发面积的不断加大,大面积的沙化现象也开始出现,到了辽代晚期,科尔沁沙地沙化面积曰益扩大。&;&;&;&;公元1089年,苏辙使辽时曾这样描述科尔沁沙地:奚田可耕凿,辽土直沙漠,蓬棘不复生,条干何由作,兹山亦沙阜,短短见丛薄。辽代200多年,是科尔沁沙地变化最大的时期,生态环境从森林草原、疏林草原、草甸草原相间的自然景观退化为疏林草原与草甸草原相间的自然景观,个别地区出现流沙。到了金代,科尔沁沙地与唐代时相比面目全非,呈现植被破坏、流沙泛起、风沙蔽曰、行路艰难、人民离散的现象,生态环境出现疏林草原与干漠草原相间的自然景观。金代可谓是科尔沁沙地历史上沙漠化最严重的时期。&;&;&;&;13世纪以后,随着元、明王朝的建立,统治中心南移,科尔沁沙地基本上成为了蒙古族的活动区域,其经济活动是以游牧为主,大大地减轻了科尔沁沙地的压力,天然植被得到了恢复。到了17世纪初时,这里又变成了宜牧的优良草牧场。&;&;&;&;后世鄂尔多斯西部一般都叫沙漠,而东部则是草原,沙漠化的地区叫沙地,而这个年代的鄂尔多斯东部基本上没什么沙地。&;&;&;&;东部是一个比较适合放牧的地区,先拿下再说。&;&;&;&;冲突每一天都在发生,无论是西进的骑兵旅还是东进的步兵旅,一个个蒙古部落攻破,许多蒙古人逃了出去。&;&;&;&;然而向东能碰到山东军的骑兵旅,向西能碰到山东军的步兵旅。&;&;&;&;当然,山东军两面夹击仅仅是战略上的行为,战术上根本不可能把两面围死,只要蒙古人聪明点不被咬上,要想跳出包夹圈还是很容易的。&;&;&;&;但若是他们带着牛羊迁徙,那则难逃厄运。&;&;&;&;前夕中的蒙古人目标太明显了,而且速度很慢。&;&;&;&;蒙古人发现明军根本不理他们的投降,迁徙中被咬上,他们也不可能丢弃族人和牲畜,往往这时候,就是一场大战。&;&;&;&;步兵旅的效率同样很高,平均每天能推进上百里,整个军队如同一个器般各有分工的运转着。&;&;&;&;东部的蒙古人遭到了灭顶之灾,当开战二十天后,骑兵旅与步兵旅汇聚在阴山山脉以西五百里外,两线已经歼灭、俘虏蒙古人三十一万人左右,逃掉的蒙古人在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军阀治世 最新章节第211章:会盟,网址:https://www.6s6s.net/70120/273.html